【食安科普】蔬菜與重金屬

09/04/2018

  地殼岩石中醞含豐富的礦物,當中亦包括不同的金屬,而報章上提到的某些蔬菜「重金屬」超標,「重金屬」意思是很重的金屬嗎?

 

  重金屬一般是指密度大於5的金屬,而砷(As)雖然不是金屬,但其生物毒性明顯,以及性質與重金屬類似而被歸於重金屬。而常見的重金屬有鎘(Cd)、汞(Hg) 、鉛(Pb) 、砷(As)、銅(Cu) 、鋅(Zn) 、鉻(Cr)、鎳(Ni)等。

 

  土壤形成過程中,隨著地形,氣候等變化,使土壤中天然存在的重金屬含量有所不同,而一些自然現象亦會增加污染,如火山爆發及山火,另外長期使用含重金屬的地下水灌溉,農田亦會大量積存,令種植的農作物也含有重金屬。

 

  過去,隨著工業急速發展,重度污染的電鍍廠及化工廠等工業建築物,在排放廢水時沒有作出任何處理,便非法釋放到河流或溪澗;大量工業和生活垃圾一同堆填及掩埋;再者,廢氣排放也會令土壤受到重金屬污染。在正常情況下,土壤能透過沉澱、吸附或氧化還原等作用,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以減少被農作物吸收。不過,當重金屬總濃度太高時,會明顯污染農作物及環境,特別是對人為的污染。

 

  生活環境中免不了有重金屬的存在,因此在沒有被污染的土壤中仍會含有少量的重金屬,即使是特殊地質造成濃度特別高的土壤,其重金屬量也不等於生物可吸收量,再者,一些重金屬也是植物的微量營養元素,如銅、鋅等,即使當農作物吸收的濃度達到足以危害人體健康前,便會引起植物發生黃化、枯萎、產量減少等明顯毒害徵狀出現,因此較容易察覺。至於砷、鉻、鎳、汞、鉛,則存在於土壤而不容易被根部吸收,即使作物吸收後,也不太會傳輸到莖、葉或果實等可食用的部位。只有鎘最容易被吸收,即使鎘累積濃度較高,植物的外觀也沒有徵狀。

 

大家買到的蔬菜還安全嗎?

  所有蔬果在入口澳門時都必須先經過市政署檢驗檢疫,而內地進口本澳的蔬菜則來自「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相關機構對種植、生產、加工等程序均有嚴格的監督,在進入零售市場前,市政署除了檢測農藥,還包括重金屬等項目,以保障市民安全;因此,市民只需向可靠的零售商購買蔬果,便不必過份擔憂;對於來源不明的蔬果,必須持有正確的消費態度,拒絕購買,以確保食品安全。蔬菜是健康飲食重要的一部分,只須保持均衡飲食,進食不同蔬菜及食物即可。

 

004/DIR/DSA/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