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身食品雖吸引 食安風險要留神

05/10/2016

 

由於各地文化、風俗和飲食習慣各有差異,刺身種類亦不僅局限於海產。在本地和外遊進餐時,市民會嘗試不同的刺身種類。縱使供生吃食用的動物或水產品,其飼養環境、加工、運送、處理、展示等,必須獲得當地權限部門的衛生監管。可是,由於病毒、細菌及寄生蟲無處不在,如處理刺身不當,會依附在食物表面,令市民很容易連同病原體一併食進體內。

 

  市政署食品安全廳曾驗出2批次預先包裝“飛魚籽"受致病性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污染,需要在市面上進行回收問題產品。李斯特菌可引起敗血症及腦膜炎等併發症,如孕婦感染可導致胎兒流產、夭折及早產。它能夠在低温下生存及繁殖,但一般高温烹煮能消滅。然而,本澳供應的預包裝飛魚籽(例如:魚籽、蝦籽、蟹籽)在一般情況下不會進行烹煮,通常用於覆蓋壽司、沙律或刺身的表面,以提高食物的鮮味及口感。故免疫力較弱的人進食飛魚籽前,必須清楚其潛在食用安全風險。

 

  此外,亦有在餐廳供應的韓式“醬油蟹",中式“醉蝦、醉蟹",日式“馬、雞、豬、牛肉刺身及其內臟"等,雖然菜餚很吸引,但因進食而感染急性肺血吸蟲 (Pulmonary schistosomiasis) 病的事情偶有發生。一旦寄生蟲的卵進入了人體組織內時,牠們的幼蟲及成蟲能夠在寄主內繁殖成長移動難於清除。患者會出現低燒、咳嗽、痰中帶血胸痛哮喘。嚴重者器官內的細胞組織會被牠們吞噬,危害健康。為了降低受寄生蟲入侵的風險,必須將飲用肉類徹底煮熟,方能安心進食。

 

最後,即使琳瑯滿目的刺身食物很吸引,但謹記刺身屬“高風險食品",不宜過量進食。進食前,應想清楚,並自我評估可承擔的健康風險。

 

給市民的建議:

1.      長者、孕婦、嬰幼童及免疫力較弱的人,不宜進食刺身;

2.      不應使用淡水或從街市攤檔所購買的水產和肉類作為刺身食用;

3.      應注意刺身的貯存温度(攝氏5C以下),避免置放於室温下擺放;

4.      如外觀、色澤及氣味有異常,應立即停止食用;

5.      具辛辣刺激性的醬料,並沒有殺菌作用;

6.      如有身體不適,應立即求醫。

 

給業界的建議:

1.      向貨源可靠、信譽良好及持牌的供應商購買刺身食品;

2.      保存進出貨紀錄或相關單據,以便權限部門追查源頭;

3.      在冷凍食品運輸鏈及展示販賣過程中,確保刺身必須貯存於5C或以下

4.      應時常清洗貯存食物的冷藏櫃,並保持清潔;

5.      販賣壽司及刺身時,食物應有適當的保護,並採取有效防止污染的措施;

6.      處理生吃食物前,必須徹底清洗雙手,可配戴即棄手套或使用機器,以減少直接接觸食品;

7.      當天已經展示過,但剩餘的壽司和刺身必須在關店前棄掉。

012/DIR/CSA/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