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澳迎來了一個和暖潮濕的農曆新年,按氣象局的統計顯示,2018年冬季,本澳只有18天出現日最低氣溫等於或少於12.5℃的寒冷日,是自1952年以來最少,故明顯的氣候變化已呈現於我們眼前;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9年1月發佈的“食品安全、氣候變化與WHO的角色"出版物以及由聯合國糧農組織、WHO和非洲聯盟在埃塞俄比亞共同召開的首屆國際食品安全大會指出,氣候變化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使公共衛生及市民健康面臨風險。
WHO指出,現時,全球估計有6億人,即10人當中有1人在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後生病,每年約有42萬人更因此而死亡1,這個數字可能會有所增長,原因是氣候變化改變了農業及製造業的環境,並影響人類、動物及害蟲的行為。本篇食安科普要點主要摘自WHO“食品安全、氣候變化與WHO的角色"出版物中有關氣候變化對食品安全可能產生的影響,藉此讓各位對氣候變化與食安風險有所初探及認知。
氣候變化對食品安全可能產生的相關影響:
-
增加水及食品受污染機會
氣候變化會透過天氣特徵的改變(如溫度和濕度),改變了水及食品中細菌、病毒及病原體的存活及傳播模式,從而增加水及食品受污染的機會;假使只有用作灌溉農作物的水受到污染,亦可影響農作物本身、進食作物的動物及所產生糧食的安全問題。此外,真菌毒素及藻類毒素的形成模式亦會受到溫度、濕度和海水升溫的影響而作出變更,增加農作物被黴菌毒素污染,以及海洋生物帶有藻類毒素的機率,可引致人類及牲畜出現急性中毒及慢性健康問題。
-
增加人畜共患病風險
氣候變化引致動物間的病原體存活、病媒傳播疾病及寄生蟲的變更及水產品的死亡,增加了獸藥使用及動物源性食品中的獸藥殘留量,這不僅對人類健康帶來急性及慢性風險,亦與人類及動物中病原體的抗生素耐藥性增加有直接關聯。
-
食品中農藥及環境污染物的殘留
農業系統和農民的作業模式會因氣候變化而作出改變,使農藥的應用及其在食品中的殘留演變成一個持續性的問題。此外,內陸水浸頻增亦可引致農場及牧場土壤受到環境及化學污染物的的污染,如農藥、重金屬、戴奧辛等,進一步影響食品安全。
-
糧食產量危機
氣候變化促成極端天氣,如乾旱和洪水,會減少農田面積,影響糧食生產及供應。
一直以來,作為食安監管部門,本澳食安工作秉持預防及降低風險為先的目標。由於本澳食品主要以入口為主,而氣候變化屬全球性問題,本署將密切注視氣候變化對本澳食安的影響,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適時採取預防及控制措施。
備註:
1.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WHO Estimate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foodborne diseas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199350/9789241565165_eng.pdf?sequence=1.
021/DIR/DSA/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