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淡水魚與乙型鏈球菌感染

19/09/2024


        因應近日香港出現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有所增加,經調查顯示,當中大部份患者表示曾接觸淡水魚。短時間內出現多宗感染案例,我們應該如何及早預防及保障食用安全?

 

乙型鏈球菌簡介

       乙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亦稱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常見於哺乳類動物、兩棲類及魚類體內。常見的感染形式包括皮膚感染、肺炎以及感染性心內膜炎等。目前疾病的感染途徑未明,可能與接觸淡水水產或進食未經徹底煮熟的淡水水產有關。

 

淡水魚的感染風險

       淡水魚在養殖過程中,可能受到各種病原體的污染,包括乙型鏈球菌。水質污染、食品處理操作不當以及魚飼料的衛生狀況都可能成為感染的源頭。另外,淡水魚在加工和貯存過程中,也可能因為溫度和處理不當而導致細菌孳生,因此購買水產時應儘量避免徒手直接接觸而增加受感染的風險。

 

        此外,食用未經充分烹煮的淡水魚,特別是生魚片或生魚片製品,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而乙型鏈球菌​在高溫下會被消滅,因此,確保淡水魚類食品在進食前經過徹底煮熟,可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對健康的影響

       乙型鏈球菌感染的症狀可能因人而異,通常包括發燒、肌肉疼痛、皮膚紅腫和發炎等症狀。對於特定的高風險人群,包括:嬰兒、孕婦、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士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病徵,如敗血症或腦膜炎等,對健康構成影響。

 

預防及控制措施

        為預防乙型鏈球菌感染,時刻保持個人、環境及食物衛生,並做好以下防範要點:

  1. 在購買或處理水產時應戴上手套,避免徒手接觸水產或污水,觸摸及處理水產後應徹底清潔雙手;
  2. 若手部帶有傷口時,切勿直接接觸水產;在處理水產的過程中造成傷口,應立即清潔和消毒傷口,並以防水敷料妥善保護傷口;
  3. 謹記生熟分開,使用不同的刀具、砧板及容器處理及盛載生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4. 徹底煮熟食材,避免進食未經烹煮或未完全煮熟的淡水水產,尤其是長者或免疫力較弱等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