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解惑|這彩虹鮮肉陷阱偏我遇上?!

13/11/2024

在烹煮或進食肉類時,我們會發現肉切面竟然呈彩虹色,有時是綠色、橙色,到底這些「詭異」的彩虹色從何而來?是否意味著肉品變質?

 

肉片呈色是物理現

肉類之所以散發彩虹色或綠色光芒,其實是物理現象。肉類本身含有鐵質、脂肪及其他化合物,加上肉類的表面有不同的橫紋結構及纖維特性,當光線照射到肉切面時,便會分裂出不同的光線,而這些光澤亦會因應不同的角度而有所改變,或者消失不見。

 

再者,由於肉類本身含有多種化合物如色素,經過加工、處理等過程,亦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所以,當發現肉類的表面呈顏色,並不能因此斷定肉類品質變差或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超市及肉攤售賣的豬肉顏色有深有淺從何而來?

宰後紅色肉類呈色主要來自體內的「肌紅蛋白」。肌紅蛋白是一種存在於肌肉組織的蛋白質,一般有三種存在形態:脫氧肌紅蛋白、氧合肌紅蛋白和高鐵肌紅蛋白。脫氧肌紅蛋白是剛切開肉片的顏色,呈紫紅色。隨著肉類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越長,如切開的新鮮肉類暴露於空氣中 20 至 30 分鐘,脫氧肌紅蛋白與氧氣結合,變成氧合肌紅蛋白,產生鮮紅色。

 

當肉類在肉檔擺放時間越長,氧合肌紅蛋白氧化,會轉變為高鐵肌紅蛋白,肉類呈現褐色的部分便會增加。

 

另外,我們在超市買到的真空包裝紅肉,一般已抽出空氣,由於並未與氧氣結合,大多呈「脫氧肌紅蛋白」的紫紅色;但當打開包裝,「脫氧肌紅蛋白」與氧氣能迅速結合,顏色會變回鮮紅色。

 

如何判斷肉類是否變壞?

總括而言,肉類顏色的變化,並不意味著肉質變差或出現食安問題。事實上,若肉品變壞,還會有異味、摸起來黏滑。如果肉類已出現這些特徵,則不應使用。

 

給消費者的建議:

  1. 光顧信譽及衛生狀況良好的店舖;
  2. 應揀選具光澤、沒有出水現象,肉質具有彈性的肉品;
  3. 購買的肉類,若非即時烹煮,應按「上熟下生」原則儘快放進雪櫃;
  4. 烹煮前,若需用清水加以清潔,應注意污水避免噴濺至其他食材及環境;
  5. 使用不同的刀具、砧板、容器,處理或盛載生熟食物,避免造成交叉污染;
  6. 進食前必須徹底煮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