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生活節奏急速,許多上班族選擇將剩餘的餸菜放入雪櫃,隔天再加熱食用。然而,社交媒體平台不時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剩菜放進冰箱後細菌數量會倍增,長期食用隔夜餸菜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到底孰真孰假?
進食隔夜餸菜會增加食安風險?
首先,隔夜餸菜的食安風險主要取決於儲存和處理的方式。若剩菜未有密封包好或存放不當,細菌容易孳生;當餸菜在室溫下放置超過兩小時,細菌繁殖的風險就會增加;倘若加熱時處理不當,容易因進食未經徹底翻熱的餸菜而引致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將剩菜在烹煮後2小時內放進雪櫃(攝氏5度以下)。食用前,應徹底翻熱至中心溫度達攝氏75度或以上才食用,剩菜不應翻熱超過一次,以確保食用安全。
隔夜飯菜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增加會引致患癌風險?
硝酸鹽本身無毒,且天然存在於環境和許多蔬菜中。然而,硝酸鹽可以在某些條件下被細菌或酶轉化為亞硝酸鹽。另外,亞硝酸鹽亦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主要用於肉類加工中,防止細菌生長並保持食品的色澤,按照本澳及國際間的食品安全標準適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是安全的。
一般而言,經過烹煮的蔬菜不會將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但若剩菜儲存或處理不當,細菌的增長可能會促使這一轉化過程發生。因此,低溫儲存可以有效抑制細菌繁殖,並延緩亞硝酸鹽的形成,這對控制剩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具有顯著效果。
目前,暫未有證據顯示膳食中攝入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會增加癌症風險。事實上,許多富含硝酸鹽的蔬菜,如菠菜和甜菜,還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均衡飲食的關鍵部分。因此,保持多樣化的飲食,避免偏食單一種食物,能更好地維持健康。
給消費者的建議:
- 妥善儲存:在烹調後迅速將餸菜冷卻並放入雪櫃,避免長時間在室溫下存放;
- 盡快食用:盡量在2-3天內食用完餸菜,避免長時間儲存;
- 徹底翻熱:進食前,確認剩菜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達攝氏75度或以上,並避免將剩菜重覆加熱;
- 留意食物狀態:在食用之前,檢查剩菜的顏色、氣味和質地,若出現異常應立即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