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腸桿菌(E. coli O121)污染麵粉的食安風險

07/06/2017

過去市政署食品安全廳從恆常食品事故監察系統中,接獲數宗麵粉受到大腸桿菌(E. coli O121)污染個案,個案涉及不同產地來源,導致產品需要回收及銷毀。

 

麵粉是廚房中必備食材之一,例如炸物、蛋糕、麵包、打芡,都需要使用到不同種類麵粉。倘若不慎食用受大腸桿菌污染麵粉所製成的食物,有機會生病,影響健康。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是普遍存在於人類和動物腸道內的菌叢,大多數屬於無害,但有些具致病性,可令人類引起腸胃疾病,這些大腸桿菌稱之為病原性大腸桿菌(pathogenic E. coli)

 

為何麵粉會受到大腸桿菌污染

由麵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爆發並不常見,但仍會發生。麵粉的原材料如小麥等穀物,一旦被帶有病原性大腸桿菌的動物糞便所污染,就有可能藉此進入到我們的食物鏈當中。像許多細菌一樣,大腸桿菌更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在研磨小麥時所產生的熱力足以令細菌繁殖,但又不能將之殺死,以及只要有少許水份進入研磨機或穀物存倉都能營造良好生長條件。而且,大腸桿菌有能力在乾燥環境下生存,即使被包裝在麵粉袋內。

 

生麵糰或麵糊潛在什麼食安風險

時下很多人都喜歡在家中製作一些小點心,例如蛋糕、曲奇,而一些細節常常被忽略,雖則我們不會直接進食生麵糰或麵糊,但家中小朋友幫忙搓麵糰,一不留神,便有可能會誤食;而生麵糰或麵糊多混合了牛奶、水份或禽蛋等材料,其水活性及營養含量高,貯存不當就能為大腸桿菌提供合適的生存及繁殖條件;而烹調食品或搓麵糰的過程中,麵粉會散落在廚房的角落或用具上,但很多人並未意識到麵粉是潛在的細菌來源,因而在工作完成後未有徹底清潔及消毒週邊環境,繼而有機會造成交叉污染。

 

麵粉可以先滅菌後再發售嗎

麵粉也可以像牛奶一樣經熱處理,達至減少細菌的效果,但是麵粉的筋性會被破壞,造出來的麵包不再煙韌可口,蛋糕不會有彈性鬆軟。

 

市民可如何應對

  • 經常留意食品安全消息,如發生召回事件,檢查家中相關產品的資訊是否跟需召回的產品一致;而麵粉的保質期一般較長,市民家中可能存有需召回的麵粉產品,應將其丟棄,曾經用來儲存麵粉的器皿應徹底清潔及消毒。
  • 任何麵粉、麵糰或麵糊製品都應完全煮熱烤熟才食用。
  • 與生麵糰接觸後的手、工作枱和器皿徹底洗淨。

只要注意食品衛生,使用麵粉製作食品,都是非常安全的。

 

019/DIR/DSA/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