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的監管與食用風險

16/09/2021

每逢秋天,菊黃蟹肥,正是進食大閘蟹的季節。大閘蟹這種季節性水產品,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蟹黃、蟹膏,深受巿民大眾喜愛。然而,由於大閘蟹的生活習性,使其容易被環境污染物如二噁英所污染,而二噁英含量超標事件亦一直備受各界關注。

 

大閘蟹如何受到二噁英污染?

二噁英是環境污染物,工業活動、垃圾焚燒及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和森林火災)等均會產生二噁英,令環境被污染,例如空氣、土壤、河川、湖泊等地方,並沿食物鏈一直傳遞。二噁英可長時間存在於環境中不被降解,一旦進入食物鏈後就容易於動、植物中不斷累積,尤其存於動物的脂肪組織,再經食物(如肉類、家禽、海產和奶類製品)到人類體內富集。

 

由於污染物容易於水流慢的湖底泥沙中沉積,加上大閘蟹為湖泊中的底棲生物,故此大閘蟹受到二噁英污染,主要因其生長環境所致。即使在大閘蟹的整個養殖過程中嚴格把關,也難以確保牠們不會受到環境中的污染物所污染,所以食用大閘蟹適量即可,以減少攝取到當中過多的膽固醇及環境污染物。

 

輸澳大閘蟹是否有進行源頭監管?

澳門市面出售的大閘蟹主要來自內地,受內地權限部門監管的合資格出口養殖場,務求對大閘蟹養殖場的整個養殖過程進行水質、土壤、苗種及飼料等進行源頭監控,讓大閘蟹的品質符合供澳規格及食用安全。此外,該年度從內地首次供澳的大閘蟹養殖場所實行預檢措施,在預檢制度下,市政署定期對供澳大閘蟹養殖場進行實地調研,包括環境、水質及飼養管理的監控, 尤其 對大閘蟹生產流程的監管系統,了解對二噁英類及硝基呋喃類檢測的安全指數 ,確保貨源的品質安全性,致力降低供澳大閘蟹的潛在食用安全風險。

 

本澳對大閘蟹的檢驗檢疫措施?

進口本澳的大閘蟹均須按照現有法規及入口制度,不論以任何形式包括透過網購、代購,或實體店出售或供應之大閘蟹,均須進行申報及接受強制檢疫的常規抽樣提交由產地官方發出之衛生證明文件以及相關衛生檢疫資料供審核,並須直接輸入澳門及經檢驗檢疫程序後才得以流入市場本澳食品入口商、批發商、零售商、食肆及街市攤販等食品業界必須謹慎選擇貨源,切勿供應及出售來源不明之大閘蟹;保留相關來貨單據,以便有需要時供權限部門追查來源及流向。市政署將持續加強巡查,倘查獲涉嫌生產經營、銷售及走私須依法接受檢疫而未經檢疫之食材,將根據《食品安全法》對有關行為人作出檢控。

 

在檢驗方面,二噁英的化學檢驗程序繁瑣耗時,大閘蟹樣品需先經過適當的前處理,而二噁英為脂溶性物質故以索氏萃取裝置將樣品中的脂肪提取,接著進行液液萃取、試樣的淨化(酸化硅膠淨化、混合硅膠柱淨化、氧化鋁柱淨化、凝膠滲透柱淨化、活性炭柱淨化、佛羅里土柱淨化、自動樣品淨化系統淨化分離)、萃取物的濃縮與溶劑交換,以及最後經高分辨氣相色譜/高分辨質譜(HRGC-HRMS)作檢測,並進行同位素較正、內標較正等步驟,計算回收率,定性及定量出二噁英及其類似物的毒性當量。整個檢測過程至少需要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檢測裝置費用高昂且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執行,所以難以只靠檢測作判斷大閘蟹的食用安全性,因此,監管食用大閘蟹的有效方法更著重源頭的監管,降低食用風險。

 

巿民吃蟹時可注意甚麼?

然大閘蟹由飼養源頭至入口本澳分銷出售的整個流程,均受到權限部門監督,但大閘蟹的養殖受眾多環境因素所影響,而環境的污染是難以百分百去避免,即使在嚴密的監控下亦不能確保其食安風險全然為零,故市民於選購及食用大閘蟹時,應到信譽良好及衛生可靠的店舖,切勿單憑網上廣告圖片便決定選購購買前須清楚知道貨品來源及經正途入口,以保障安全及降低食安風險。此外,大閘蟹有機會受環境污染物二噁英所污染,二噁英屬脂溶性物質,多積聚於螃蟹中的蟹黃及蟹膏部份,而且蟹黃及蟹膏含有較高膽固醇,所以在食用時應控制食用份量,保持均衡飲食,以避免從單一食品來源而過量攝入環境污染物。最後,大閘蟹內可能含有致病菌或寄生蟲等病原體,應經過徹底的加熱烹煮,才能食用。倘消費者對大閘蟹來源存疑或經非正途運入本澳出售,可致電食安熱線2833 8181舉報。

 

 

延伸閱讀:

019/DIR/DSA/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