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與食品安全

12/10/2023

引言

 

20233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當局正調查數宗涉及多個州份市民懷疑因食用急凍莓果產品而感染甲型肝炎事件,因此,當地業界回收多款可能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急凍莓果產品。而有關事件亦導致本澳鄰近地區的業界進行大規模的回收行動,事件一度令人關注。

 

甲型肝炎簡介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導致的一種肝臟炎症,臨床症狀主要包括發燒、噁心、食欲不振、嘔吐、腹瀉、尿黃、黃疸等,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症狀,如5歲以下的兒童通常無症狀,絕大部分甲型肝炎感染者均會完全康復。在極少數情況下,甲型肝炎會導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該病毒存在於患者的糞便和血液中,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從未受感染或未接種疫苗者通過食用/飲用受患者糞便污染的食品或飲料,又或透過與患者密切的個人接觸等傳播途徑而受感染,潛伏期一般為15-50天,平均為28-30天。

 

甲型肝炎與食品安全

 

食品是甲型肝炎主要的傳播媒介之一,傳播途徑主要是因人類攝入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而未經煮熟的食品、冰塊和飲用水而受感染。雖然甲型肝炎病毒傳染性強,但只要將食材烹煮至中心溫度90℃並維持90秒以上,便可將其殺滅。

 

根據資料顯示,蔬果和雙殼類水產動物是較常見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蔬果在種植過程中,如使用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灌溉、處理或清洗,便可能受到病毒污染。雙殼類水產動物(如蠔、象拔蚌、花甲、蟶子、青口、扇貝等)屬於濾食動物,牠們通過隔濾水裡的微細有機粒子進食,因此,若水體中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生活在該水體的雙殼類水產動物體內亦可能積聚了病毒。當人類進食這些生的或未經徹底煮熟的蔬果或雙殼類水產動物,便有可能感染甲型肝炎。

 

此外,在食品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如食品處理人員感染甲型肝炎,且沒有遵從良好個人、食品和環境衛生的情況下,便有可能污染食品或相關器具,進食受污染食品的人士便可能感染甲型肝炎。因此,時刻保持良好的個人、食品和環境衛生均有助預防感染甲型肝炎。

 

本澳規管情況

 

本署一直透過恆常食品檢測、時令食品檢測、專項食品調查和食品事故監察系統監察市售食品的安全,並會按風險的程度和範圍採取即時行動以控制風險蔓延,除了向相關進口商、零售單位等發出食品預警,指令回收本澳所有的問題食品外,亦會適時發布相關食安資訊通知市民和業界,維護本澳的食品安全。

 

就上述美國發生數宗市民懷疑因食用急凍莓果產品而感染甲型肝炎事件,本署已即時了解涉事產品在本澳市面的流通情況並作出跟進,確保市售食品的食用安全,並將有關資料通達業界以及上載到食品安全資訊網之國際資訊"專頁,供業界及市民參閱。

 

給業界及市民的建議

 

  • 應向衛生可靠的商戶購買食材,切勿選購來源不明或未經檢驗檢疫的食材;
  •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進食及處理食品前、如廁後,應正確徹底洗手;
  • 應以乾淨衛生的水源清洗食材;
  • 應使用不同的用具分開處理生和熟或即食食品,避免交叉污染;
  • 應將放在雪櫃內的食品密封包好或使用有蓋的容器貯存,並且遵守「上熟下生」的原則;
  • 應將食材徹底煮熟,將食材烹煮至中心溫度90℃並維持90秒以上,便可殺滅食品中的甲型肝炎病毒;
  • 如有腹瀉、嘔吐、發熱和黃疸等身體不適的情況,便不應處理食品;
  •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安排食品處理人員接受適當的培訓,並確保其對處理食品的衛生要求具有充分的認知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