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水產中的麻痺性貝類毒素

03/10/2024

摘要

 

  • 麻痺性貝類中毒由進食受麻痺性貝類毒素污染的貝類水產所致,尤其是生蠔、扇貝等雙殼貝類水產;
  • 麻痺性貝類毒素源自貝類生長環境中的藻類,當貝類所在生長水域中的藻類暴發性生長時,會增加貝類體內積累麻痺性貝類毒素的機會;
  • 麻痺性貝類中毒主要為神經系統症狀,兒童、長者及免疫系統低下等人士較易受影響;
  • 麻痺性貝類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或低溫處理破壞,因此食用貝類水產前除應洗淨外殼、去除內臟和徹底煮熟外,更應避免食用烹煮後的汁液;
  • 業界應向信譽良好的供應商選購源自已建立貝類毒素監察計劃地區的水產,切勿選購和接收來源不明或未依法接受進口檢驗檢疫的貝類水產;
  • 市民應向可靠、信譽良好,及已完成《零售鮮活食品場所的登記制度》登記並在場所內張貼登記證明的商戶購買貝類水產,亦應適量食用貝類水產以降低攝入麻痺性貝類毒素的風險。

 

引言

 

       近期,多個國家及地區就貝類水產(如生蠔、扇貝、蚌等)受麻痺性貝類毒素污染而發起食品回收和警報事件。麻痺性貝類中毒在本澳並不常見,但國際間及鄰近地區皆不時有零星個案發生。為什麼貝類水產常為導致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的媒介?

 

什麼是麻痺性貝類毒素

 

       貝類毒素並非源自貝類本身,而是源自藻類。貝類以濾食水中的藻類維生,當貝類濾食到一些會產生毒素的藻類後,該些藻類毒素會在貝類體內積累,尤其是貝類的消化腺、生殖腺等內臟。在現時已知的多種貝類毒素當中,麻痺性貝類毒素為較常見的一種。

 

       麻痺性貝類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是一組已知有21種水溶性生物鹼神經毒素的統稱,主要由雙鞭毛藻產生。雙鞭毛藻分佈於世界各緯度海域和河口水域中,當由於所在水域的氣候和水質變化等因素影響,雙鞭毛藻暴發性繁殖[1],導致在該水域中生長的貝類體內所積累麻痺性貝類毒素的濃度上升,故氣候和水質等因素可影響所捕獲貝類水產的食用安全。

 

麻痺性貝類中毒的症狀和預防方法

 

       食用受麻痺性貝類毒素污染的貝類水產後,一般在30分鐘內便會出現中毒症狀,主要為口部及四肢麻痺、刺痛等神經系統相關症狀和嘔吐及肚瀉等腸胃不適症狀,這些症狀一般可在數小時至數日內完全消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癱瘓、呼吸停頓的症狀,甚至死亡。

 

       麻痺性貝類毒素無法透過烹煮、冷藏冷凍等配製食品的方法破壞,亦因其無臭無味而無法透過一般感觀區分貝類是否有受污染。該毒素一般積累於貝類的內臟,建議烹煮前應先去除內臟,僅食用閉殼肌的部分;烹煮貝類後的汁液,尤其是扇貝和帶子,可能含有大量毒素,故應棄掉。

 

國際及本澳的規管情況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FAO/WHO)聯合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定了包括貝類在內的鮮活軟體動物中生物鹼神經毒素組貝類毒素(麻痺性貝類毒素為當中一組)的最高限量為每公斤0.8毫克。

 

       根據本澳第5/2013號法律《食品安全法》,業界有責任確保所供應的食品衛生且適合供人安全食用。同時按本澳現行法例法規,鮮活貝類水產進口本澳時須作預先申報並接受強制性衛生檢驗檢疫,以及須提交由來源地官方發出之衛生證明文件供審核,證明適合供人食用。多個國家及地區亦已建立貝類毒素監察計劃,如水產不宜食用,當地衛生檢疫部門將不可能發出有關產品的衛生證明文件,故有關進口申請將不獲審批。

 

       一旦在本澳市售層面的貝類水產檢出麻痺性貝類毒素,或發生麻痺性貝類中毒事件,本署將按風險程度和範圍採取即時行動以控制風險蔓延,除了向相關進口商、零售單位等發出食品預警,指令回收問題食品外,亦會適時向市民和業界發佈相關食安資訊,維護本澳的食品安全。

 

給食品業界的建議

 

  • 業界有責任確保生產經營的食品及食品原料衛生且可供人安全食用;
  • 業界應向信譽良好的供應商選購來自已建立貝類毒素監察計劃地區、質量及衛生狀況良好的貝類水產,並與供應商保持密切聯繫,透過供應商接收或主動了解所供應食品來源地水質、水產食品安全和質量等的最新情況,切勿選購和接收來源不明或未依法接受進口檢驗檢疫的貝類水產;
  • 如對食品的來源、衛生狀況及質量存疑,則不應購買、出售或供應;
  • 業界有義務保存食品進出貨紀錄或相關單據,以便有需要時供權限部門追蹤食品的來源和流向,保障自身利益。

 

給市民大眾的建議

 

  • 向可靠、信譽良好,及已完成《零售鮮活食品場所的登記制度》登記並在場所內張貼登記證明的商戶購買貝類水產;
  • 選購外殼完整,新鮮及沒有異味的貝類水產,如對貝類水產的來源、衛生狀況及質量存疑,則不應購買和食用;
  • 切勿採捕及食用在本澳沿岸水域之貝類;
  • 烹煮貝類前應刷洗外殼和盡可能去除內臟,僅保留和食用閉殼肌部份,烹煮後應棄掉汁液;
  • 應適量食用貝類水產,避免因過量食用而增加攝入麻痺性貝類毒素的風險,兒童、長者及免疫系統較弱等人士更應盡可能減少食用;
  • 如食用貝類後感到不適,應立即求醫。

 

參考資料:

1.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Marine Biotoxins。2024 年
https://www.fao.org/4/y5486e/y5486e00.htm#Contents

    

2. Codex Alimentarius:STANDARD FOR LIVE AND RAW BIVALVE MOLLUSCS。2015年
https://www.fao.org/fao-who-codexalimentarius/sh-proxy/en/?lnk=1&url=https%253A%252F%252Fworkspace.fao.org%252Fsites%252Fcodex%252FStandards%252FCXS%2B292-2008%252FCXS_292e_2015.pdf

       

3.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貝類中毒。2023 年 5 月
https://www.cfs.gov.hk/t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202_01.html

 

4.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痳痺性貝類毒素。2017年8月
https://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fc_02_13.html

 

5.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從海藻到麻痺性貝類中毒。2018年10月
https://www.cfs.gov.hk/t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70_02.html#:~:text=%E9%BA%BB%E7%97%BA%E6%80%A7%E8%B2%9D%E9%A1%9E%E6%AF%92%E7%B4%A0%E6%98%AF,%E6%9C%83%E6%9C%89%E8%85%B8%E8%83%83%E7%97%85%E7%97%87%E7%8B%80%E3%80%82

  

6.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處:紅潮是甚麼?。2023年11月
https://www.afcd.gov.hk/tc_chi/fisheries/hkredtide/redtide/red.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當水中雙鞭毛藻暴發性大量繁殖時,水域中含有高濃度藻類引起水域變色的現象,即紅潮。雖然大部份紅潮是無害的,但若引起紅潮的藻類能產生毒素時,人們透過食用在該處水域生長貝類導致中毒的機會便會增加。

 

BRR 007 DA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