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食品中的物理性危害是指任何不应存在於食品中的物质透过媒介直接或间接地被转移或传播到食品中,从而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 常见的异物包括玻璃碎片、金属片、塑胶片、昆虫屍体、饰品、指甲和毛发等,而异物污染常受到设备设施、包装材料、环境污染和人为因素等影响;
- 消费者进食受异物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割伤、流血或断齿,严重甚至引致窒息而危及生命;
- 业界应从食品人员培训、环境卫生管理、生产流程优化和器具及设备设施维护等方面制定措施以避免食品受异物污染;
- 市民在处理食品时应尽量避免配戴饰品,并使用完好的器具等处理食品。
引言
近年,本澳曾发生市售食品含有异物的食安事件。此外,本署亦曾多次因应进口至本澳的预包装食品中可能含有玻璃、金属和塑胶等异物而发出食品预警。基此,本文将介绍由异物引致的物理性危害,以及本澳规管情况,同时亦向业界及市民提供建议以减低相关风险。
由异物引致的物理性危害
食品受异物污染属物理性污染,是指任何不应存在於食品中的物质(如玻璃碎片、金属片、塑胶片、石头和木屑等)透过媒介(包括食品及其原材料、器具和设备设施,以及食品处理人员等)直接或间接地被转移或传播到食品中,从而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造成异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为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卫生不良或食品处理人员的卫生意识薄弱,例如不当处理食品及原材料,不当使用器具和设备设施,配戴饰品和人造假甲,以及未配戴发帽等,从而导致玻璃、金属和塑胶等异物被混入至食品中。
异物污染可能造成的食安风险
当这些异物进入食品中,可能导致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受伤,轻则可导致割伤、流血或断齿,重则甚至引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异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 身体伤害:异物可能会割伤口腔、牙齿、食道或消化道。例如金属碎片或玻璃碎片可能割伤口腔和食道等;碎石等异物可能导致牙齿断裂;以及某些较大的异物可能会堵塞呼吸道引致窒息,从而造成生命危险。
- 健康风险:某些异物可能含有害物质或微生物,从而间接污染食品,最终导致食物中毒或其他健康问题。例如金属异物中含有重金属,人体长期摄入重金属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 消费者的信任:食品受异物污染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声誉,令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怀疑。
异物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一般常见的异物包括玻璃碎片、金属片、塑胶片、指甲、头发和饰品等,根据异物的来源和性质,可分为以下类别:
- 内源性异物
- 来自原材料本身,如骨头、果壳、植物茎等。
- 外源性异物
- 金属类:如螺丝、铁丝、刀片等;
- 玻璃类:如杯、碗等玻璃器皿碎片;
- 塑胶类:如塑料包装、零件碎片等;
- 动物组织及毛发类:如人体或动物毛发、指甲等;
- 虫鼠类:如昆虫、虫卵等;
- 其他:如纸屑、碎石等。
造成异物污染的影响因素
- 生产的机械设备:生产食品时使用的刀具、加工机械等可能因磨损而产生金属或塑胶碎片等;
- 包装材料:食品包装使用的玻璃、塑胶物料等因受到震动或碰撞而破裂产生碎片;
- 环境污染:若在运输和展示过程中,食品直接暴露於空气环境,当中的灰尘、沙石等可能会跌入食品中从而造成污染;
- 人为因素: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若食品处理人员操作不当或个人卫生不良,将可能导致个人物品或其他异物被带入食品中,从而造成污染。
本澳规管情况
根据本澳第5/2013号法律《食品安全法》,业界有责任确保所供应食品卫生且适合供人安全食用。另外,为确保本澳食品安全,本署一直透过食品安全资讯监测系统,持续收集及分析源自世界各地和本澳的食安资讯,当本署发现某食品存有食安风险时,会即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向业界发出食品预警。此外,本署亦会恒常派员对本澳食品加工场所作定期卫生巡查,监督其卫生状况,维护本澳食品安全。
本署已推出《预防交叉污染的卫生指引》、《食品处理人员个人卫生指引》和《维修保养工程的食品安全卫生指引》等一系列指引,以提醒本澳食品业界於生产食品时的个人、环境和设备设施卫生之要点及注意事项,以保障本澳食品安全,有关指引可於食品安全资讯网之业界指引专页中查阅。
给食品业界的建议
- 加强员工管理和培训:
- 应注意食品处理人员的个人卫生,如穿着整齐清洁的工作服,以及配戴可完全遮盖头发的工作帽等;
- 应确保衣服钮扣牢固,以免钮扣脱落并掉进食品中;
- 不应戴戒指、手镯和手表等饰品;
- 不应涂抹指甲油,戴假甲和戴假眼睫毛等;
- 如有伤口,须以具明显颜色的防水敷料或胶布妥善包紮;
- 应安排食品处理人员定期参与食品安全培训课程,以确保相关人员具备足够的食安知识从事食品生产和供应。
- 完善生产经营场所管理和定期清洁:
- 切勿在食品处理区使用玻璃物料作设施设备的配件(如灯罩、雪柜温度显示屏罩等);
- 食品处理区应设有有效防蚊蝇等设施,如防蝇纱网,以防止蚊蝇等昆虫进入;
- 应制定虫鼠控制管理计划,定期进行除虫灭鼠工作,并需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防止虫鼠滋生;
- 须定期清洁和消毒生产经营场所,且不应在场所内饲养宠物。
- 优化食品生产流程管理:
- 不应直接使用玻璃容器铲舀冰块和食品等;
- 若在食品处理过程中发生容器破碎或异物意外混入到食品中等情况,须丢弃所有可能受污染的食品,并彻底清理相关位置及物品;
- 在运输和展示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食品受异物污染,例如以盖子覆盖或保鲜纸包裹食品等;
- 业界可因应自身生产经营情况需要,在关键控制点(如食材验收、包装等环节)设置或使用具金属探测或X光筛查等功能的仪器设备作检测。
- 定期检查器具和设备设施:
- 定期检查刀具等食品加工设备的磨损情况,及时更换损坏零件,以免其发生脱落而造成异物污染;
- 如发现接触食品的器具和设备设施有破损或出现裂痕,应立即维修或更换;
- 在更换、维修设备设施时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过程中不会发生配件或异物混入到食品中的情况。
给市民大众的建议
- 使用完好的食品器具:不应使用已出现破损的玻璃、陶瓷等器皿盛载或处理食品;
- 注意个人饰物:处理食品时应避免配戴戒指、手镯等饰品;
- 检查食品包装:选购食品时,应留意其包装及其封口是否完整,如发现食品包装已破损,则不应购买和食用;
- 保留证据:若发现食品含异物时,可向本署反映并提供相关食品购买单据或其他证据(如拍照、留存包装等)。
参考资料
1. 《预防交叉污染的卫生指引》(澳门市政署)。2024年3月
https://www.foodsafety.gov.mo/file?p=foodsafetyinfo/List22/74_cfeb3bea7ac510fea63374c3cec9b776.pdf
2. 《维修保养工程的食品安全卫生指引》(澳门市政署)。2020年12月
https://www.foodsafety.gov.mo/file?p=foodsafetyinfo/List22/74_cfeb3bea7ac510fea63374c3cec9b776.pdf
3. 《食品处理人员个人卫生指引》(澳门市政署)。2019年12月
https://www.foodsafety.gov.mo/file?p=foodsafetyinfo/List22/74_cfeb3bea7ac510fea63374c3cec9b776.pdf
4. 《食品安全管理辅助教材》(澳门市政署)。2019年11月
https://www.foodsafety.gov.mo/file?p=foodsafetyinfo/docleaflet/637599517884442.pdf
5. 食物危害和食物污染(香港食物安全中心)。2022年11月
https://www.cfs.gov.hk/tc_chi/trade_zone/safe_kitchen/Food_hazards_and_food_contamination.html
6. 厨房也可能出现交叉污染(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9月
https://cdc.fuzhou.gov.cn/zz/jkjy/spaqfxjc/202409/t20240930_4902564.htm
7. 《食品安全计划工作手册》(英属哥伦比亚卫生厅)。2021年8月
BRR 003 DAR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