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與貝類海產食用安全

03/06/2021

  盛夏將至鮮甜味美的貝類海產成為不少人大快朵頤的選擇而隨著氣溫逐漸升高一些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沿海地區可能會出現「紅潮」現象而在紅潮附近範圍繁衍生產的貝類海產可能因此而積聚毒素人們一旦誤食這些含有毒素的貝類海產可引致食物中毒、甚至有死亡風險。此篇科普文章主要簡介紅潮和貝類海產安全的關係以及貝類海產的食用安全風險1

 

甚麼是紅潮

  海洋中,當某些細小的浮游藻類等大量繁殖,高度密集,外觀呈帶狀或塊狀等形態,引起海水變成紅色或棕色的自然現象稱爲「藻華現象」亦即我們熟悉的紅潮2

 

紅潮與貝類海產安全的關係

  在自然界中,並非所有紅潮現象均會產生有毒物質,但由於現代化發展沿海地區誘發紅潮現象的主要成因大多出自人類排放的廢棄污染物所致。根據過往紀錄本澳黑沙海灘、竹灣海灘以及南灣湖一帶亦曾因水質受珠三角地區之水域污染而出現紅潮3由於紅潮是水質變壞的一種指標,當人們接觸紅潮的水可引致眼、鼻、皮膚或呼吸道不適,亦會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誘發紅潮的藻類如雙鞭毛藻產生毒素,經由食物鏈積聚在魚貝類體內,人們一旦誤食這些含毒素的魚貝類,輕則可致胃腸炎不適等食物中毒症狀,重則有死亡之風險。可見紅潮是一種海洋生態異常現象人類健康及海洋生態均會受其影響。

 

 

貝類海產的食用安全風險

  雖然貝類海產本身並不產生毒素但當貝類海產進食了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貝類毒素在中國近幾年發現的高危貝類海產主要是貽貝(俗稱青口、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生蠔、扇貝及花蛤稱等濾食性貝類。受污染貝類的毒素量,需視乎所攝取的毒藻數量而定,而在貝類各組織內所積聚的毒素含量亦有所差異,毒素主要出現在貝類的消化腺及生殖腺內。

 

  貝類中毒的種類包括(一)麻痺性貝類中毒、(二)下痢性貝類中毒、(三)神經性貝類中毒以及(四)失憶性貝類中毒,麻痺性貝類中毒最常見麻痺性貝類中毒的症狀包括口部及四肢痲痺,刺痛,胃腸不適等,症狀通常進食受污染貝類後的分鐘至小時內出現嚴重時出現吞嚥困難、呼吸系統停頓,甚至可以致命。

 

  由於貝類毒素色、無味因此我們沒法以外觀去判斷貝類是否含有毒素,且加熱或加工程序亦不將其消除;當貝類海產受毒素污染烹煮過程中,有機會轉移到中,進食後可危害健康

 

購買和食用貝類海產須注意

  • 由於澳門沿岸水域水質並不適宜養殖食用水產難以確保其食用安全業界及市民在供應及食用水產食品時一定要清楚貨源,向信譽良好店鋪進貨或購買確保品質安全適合供人食用
  • 處理貝類時,先刷洗外殼,並要清除內臟及生殖腺;
  • 食用貝類海產徹底煮熟;
  • 避免飲用烹煮貝類海產汁液;
  • 保持均衡飲食,每次進食的貝類海產數量不宜過多;
  • 食用後貝類海產後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立即往醫療機構治療。

延伸閱讀

017/DIR/DSA/2020

 

[1] 2020年食用貝類的風險提示:http://www.cfda.com.cn/newsdetail.aspx?id=130946

[2] 澳門海域赤潮鮮見的原因初探:https://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077/html/22101.htm

[3] 新聞報:澳門水域污染嚴重常現紅潮 第四空間發展三個高端先治水質:https://www.themacaonews.com/week_new/20170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