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色素,又称「着色剂」,是用来为增加或恢复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以吸引消费者的食慾和购买意欲。一般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天然色素提取自植物、动物、细菌、矿物质等,其食用安全性较高,部分具有营养价值,近年渐受到消费者及食品制造商的青睐;可是,成本昂贵,产量较不稳定,所以许多食品制造商会采用成本低及着色力强的人工合成色素。
市面上,一般的人工合成的着色剂都是焦油色素,由石油制品中提取合成。可衍生出不同色彩,如:红、橙、黄、绿、蓝、紫、萤光等。由於种类繁多,使用范围甚广,适用於食品、化妆品、医药品等各类制品。然而,焦油色素含有「偶氮 (azo)」、「二苯并呱喃 (xanthene)」等复杂的化学结构,其毒性亦各有差异。因此,世界各国或地区政府对於食用色素的使用范围及份量有严格的限制;同样地,本澳已公布第30/2017号行政法规 《食品中食用色素使用标准》用作规范和监管本澳市场上食用色素可添加的食品类别,并列出「在食品中允许使用的焦油色素」,「天然色素」、「天然色素分离物」等名称及国际食品添加剂编码 ( International Numbering System,简称INS ),其编码是为了避免对化学物品的命名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造成混淆。
虽然法规中允许某部分焦油色素可使用於加工食品中,但人工色素不属於自然界的物质,一旦进入人体亦难以分解,会增加肝肾的排毒负担,且可能对荷尔蒙或免疫等系统造成干扰。为了减少因进食人工色素而对健康构成影响,市民应均衡饮食,选择天然新鲜食品,减少吃加工食品为佳。
给业界意见:
- 正确使用食用色素,并按照《第30/2017号行政法规 食品中食用色素使用标准》规定,如不属於法规中所示,不应使用。
- 使用食用级的食品添加剂和最少的份量,以达致预期的效果和合理的水平。
- 持续关注本澳的食品安全法规及标准,以便对生产和经营的食品适时检查,倘若发现产品含有禁用物质,应停止出售或加工食品。
给市民意见:
-
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应注意包装上成分表的内容,挑选以天然色素为着色剂的食品,尽量减少摄取人工色素。
-
避免选购颜色过於鲜艳或异常的食品,如对食品的安全性存疑,不应购买和停止食用。
-
有研究显示食品中某些人造色素与儿童行为转变有关联,如过度活跃或注意力不足。因此,家长可为儿童挑选新鲜天然食品为主要食粮,并教导孩子应减少进食含色素的糖果及饮料。
-
烹煮加工肉类或乾货类前,可用泡温水法以降低添加剂的含量。使用40⁰C 至50⁰C温水浸泡乾货约20至30分钟,以减低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残留量。
001/DIR/DSA/2018